设计产品的外观,需先明晰产品外观的本质。产品的外观作为物质的形态,是空间与时间的具象存在,也是产品区别于其他物体的客观形式符号,能给人直观、感性的印象。工业产品的形态,不仅是产品设计的语言与交流载体,更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水准以及人文思想。形式,既是一种视觉认知体验,又承载着接受者的心理情感。外部印象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与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富有艺术感的形式可带来视觉美,其造型形式也彰显着造型技术的进步。随着审美艺术的提升和制造技术的持续发展,工业设计师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统一
形状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深度融合
形态是描述产品外观的关键特征,即物体的外部形态,无论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塑造,都有清晰的目标轮廓,而轮廓线由体积的一系列边界点构成。设计产品外观时,需依据产品功能需求,反复斟酌产品形式,构建相对完整的外观形态。运用艺术手段,在稿纸上或借助计算机设计软件绘制逼真效果图,随后调整细节、修改完善、融入艺术创意,添加如社会背景、宗教色彩、人文情感偏好等独特元素,甚至发挥设计师自身的创造力,设计出产品独特的使用功能,使形式契合功能。同时,借助人体工程学知识,实现产品形式与功能的有机协调统一。
色彩表达:视觉美的强力冲击
色彩是光从物体反射到人眼所产生的视觉心理感受,是最敏感的形式元素,能唤起人们共同的审美愉悦。因其直接影响人的感受,色彩成为产品设计中极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在产品设计实践中,色彩与整体造型的匹配至关重要。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强调的是色彩搭配的规则和面积比例的把握。学过色彩学的人都知道补色原理,若基本相同区域的红色和绿色出现在相似位置,会给人又脏又旧的感觉。可见,配色专业性不容小觑。
工艺细节:品味在毫厘间彰显
表面处理是在基材表面人工形成具有不同机械、物理、化学性能的表面层,目的是满足产品的耐腐蚀、耐磨、装饰或功能要求。对于金属铸件,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有机械抛光、化学处理、表面热处理、喷涂表面等,表面处理还包括清洗、清理毛刺、油渍、氧化皮等操作。
结构造型工艺涵盖注塑、机械切割、压铸、砂型铸造等多种造型方法。设计产品外观时,要充分考虑产品的成型工艺、基本模具成型要求以及艺术外观,同时兼顾实际生产过程的需要,加工成本也是外观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产品外观应尽可能通过表面处理纹理来呈现,成型过程需细致入微,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材料选择:奠定产品品质基础
产品外观设计离不开各种材质,不同产品需选用不同材料,一般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外观设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材料感兴趣的人可阅读专业书籍深入了解。
关注产品向商品转型的市场环境
市场定位:精准营销的基石
产品外观设计市场定位,是让产品在目标消费者心中占据明确、特殊、理想的位置。公司需根据竞争对手现有产品在市场中的位置以及顾客对某种特征或属性的关注,为本公司产品塑造独特、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并生动地传达给顾客,使产品在市场中确定合适位置。例如设计智能手环时,要明确目标消费群体是儿童、青少年还是 20 岁以上的成年人,因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外观和功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成本观念:平衡美观与效益
成本领先战略是企业以有效方式降低设计过程成本,以较低总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产品外观设计的成本不仅包括外观设计成本,还涵盖模具成本、加工成本、后加工成本等。若前期总成本远超预算,加上各环节成本,导致产品外观设计美观却超出消费者承受能力,销售市场将难以打开。
时尚元素:提升产品吸引力
时尚潮流是走在前沿的新的发展趋势,是反映社会的工具,每个社会舞台都有其独特的时尚潮流。把握时尚亮点在产品外观设计中至关重要,它能提升产品卖点,增强与消费者的粘性,吸引更多人喜爱。
总之,工业产品外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兼顾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统一,同时关注产品向商品转型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满足用户需求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